得过肛裂的患者可能都有这样的疑问,为什么痔疮术后创面能够愈合,而肛裂创面却难以自愈?医院肛肠外科医生说:要回答这一问题,必须从肛裂的发病机理说起。
之所以称为肛裂,是因为肛管裂损且裂口有固定的发病位置,即它总是位于肛管的后正中线上(发病率约75%),仅15%在前正中,另有10%为前后位。
目前,最新的概念认为肛裂的本质是“缺血性溃疡”,这一点与痔疮术后不同,痔疮术后由于没有创面缺血,所以能够愈合(但痔术后出现肛门狭窄者例外)。
发病机制
首先,肛门后正中缺乏血管是肛裂的发病基础。经解剖学家证实,肛裂后正中的血管供应明显低于肛管两侧,因此,后正中血运相对缺乏,肛门一旦出现破损,自然愈合较慢。
第二:肛门外括约肌从尾骨起,向前至肛门后方,呈“Y”型分成左右两条肌束,沿肛管两侧向前围绕肛管至肛门前方汇合,因此,肛管的前后方形成相对薄弱的区域。
第三:肛门与直肠末端由于括约肌的牵拉,出现一个大约90°的夹角,该角使粪便下降过程中肛门后方受力明显高于前方,因此,肛门后方受冲击而至裂损的机会远高于其它地方。
第四:精神因素。有医学家证实,精神上的过分紧张或焦虑,可通过交感神经兴奋内括约肌内化学感受器,导致肌纤维的敏感性增加,当便秘、腹泻、辛辣刺激等因素很容易使内括约肌出现痉挛;内括约肌痉挛是肛裂不能愈合的根本原因。如果偶尔的便秘损伤肛管皮肤,经过及时用药,如中、西药外洗,涂抹药膏,口服通便药等,一般创面都会愈合。但是如果发作了一段时间还没有及时用药的情况下,很容易出现慢性肛裂了。临床发现,几乎所有慢性肛裂都有不同程度的内括约肌高张力和高肛压,这是因为内括约肌痉挛的结果,而痉挛的直接诱因是肛裂的慢性炎症刺激所致。
此外,内括约肌痉挛的特点是不易疲劳,即使麻醉状态下,虽然肛门痛觉消失,但痉挛的现象仍然存在,正是痉挛不易解除,所以肛管缺血现象更加严重(也就是说,裂口刺激导致痉挛,痉挛之后加重裂口);
第五:长期的慢性肛裂,裂口基底部纤维化,瘢痕明显;裂口周围因为炎性刺激而增生,导致裂口两边的皮肤突出肛门外,形成了医学上称为“哨兵痔”的一种增生物,由于哨兵痔的出现,原有的裂口引流不畅,创面更加难以愈合了。
第六:经久未治的肛裂,由于疼痛的反复刺激,内括约肌长期痉挛,往往在内括约肌的表层形成纤维化,肛门出现狭窄,排便困难,那么排便时会因为努挣更加重裂口的刺激,裂口越痛,痉挛也会更明显,形成了恶性循环,随着每次排便的刺激,反复出现“恶性循环”,自然肛裂就不能自愈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