痔疮病论坛

注册

 
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

土家菜故事古道热肠粗纸烧肉窝 [复制链接]

1#
哪家医院看白癜风便宜 https://jbk.39.net/yiyuanzaixian/bjzkbdfyy/

作者孙昌喜

一日,与文友石君山翁先生偶会,侃起儿时念念不忘、至今馋涎欲滴、回味无穷、余香犹存但却外简内繁的一道美味——,原来大有来历,堪称土家名菜。

现在民间仍把猪肠子灌肉的叫“肉窝儿”,灌血的叫“血窝儿”,后来统称香肠。其吃法多样,别有滋味,是餐桌上常见的搭饭荤菜。人皆知其味不知其来历,亦忘其本名乃。

相传很久很久以前,湘北石门南坪深山老林之中,有一户姓杜的人家只有一个独子,取名杜善孝。在土家族先人淳朴善良遗风潜移默化熏陶感染下长大成人,具有一副忠厚善良的菩萨心肠。虽家境贫寒,凡得美食在家必先奉敬于父母,在外则喜慷慨解囊于贫弱。

有一年,杜善孝外出帮工自谋生计,因初出茅庐无一技之长,尽管省吃俭用年底也只挣得一点零钱。天寒地冻、大年将至,想到苦居深山的老父老母,十分牵肠挂肚。返家之时在老板家见有剩肉便想带些回家孝敬父母,老板见善孝忠实且一片孝心,欣然同意。因路途遥远不便携带也不宜多带,就找了一截猫未吃完的猪小肠洗净,将肉掺杂食一古脑儿灌注于肠中,用棕线扎紧,再用草纸包着放入褡裢;途中又用零钱买得红糖八两(半斤),风急火燎匆匆忙忙赶着回家团年。

那时泥市并未成市,人称泥沙,山高林密、道路崎岖,只有行人踩踏而出的一条羊肠小道。走了两日即将到家,却在路边被当路横卧的一瘦削老人险些绊了一跤。贴近一看,此老者晕倒多时,但鼻息尚存。善孝不忍,先在路边找到一片枯叶舀泉水喂之,催其醒来。知其饥饿过度而晕倒,便分红糖再喂之,却仍不能行走。善孝无奈,只好拿出草纸所包之物,就近找来枯枝败叶,以火镰石擦碰取火;把草纸浸湿,再用湿泥糊裹草纸所包的“猪肠肉馅”放在火中烧烤。待有少许油汁渗出香气扑鼻之时开包取物,让老者食之,就此救了一条“老命”。

后来被救老者四处传扬,说自己在泥沙古道被一善孝之人用一根香喷喷的热肠子所救。“古道热肠”之说由此而出,香肠本名便是“古道热肠”,后来却被“肉窝儿”、“香肠”等俗名取而代之。然而从此以后,土家族人的“古道热肠”秉性则一代又一代传承发扬下来了。

同甘共苦·樱桃苦瓜芦

巍巍壶瓶山,绵延数百里;峰顶日出绝,传说更美丽。春夏时节,不远千里而来的游客,到了风景旑丽的渫水源头、壶瓶山底的农家餐馆,总少不了一道清幽恬淡的山中美味,总忘不了那道佳肴的独特雅趣:绿色的汤水澈透碗底,淡淡的苦味悠然载甜;嫩嫩的叶片令人想起池塘里雨中张开的荷叶,几颗小巧玲珑的红色圆球飘浮在温柔的叶片之间,用筷头轻拨就会荡漾出一丝丝举不起丢不下的波浪式情感。这道养眼养心的土家名菜就是樱桃苦瓜芦混合制作的“同甘共苦”,喻示着苦中有甜。说起这道素妆艳点的“同甘共苦”的来历,确有一个不为外人所知的感人故事。

“靠山吃山,靠水吃水”,既是祖祖辈辈遗留的传统,也是山里人的习俗和“规矩”。在这山山水水之间的土家人中,浸透了相濡以沫、患难与共的柔情蜜意。

很早以前,昂贵稀有的食盐是山里人的宝贝,由于运盐买盐路途遥远,家家户户都格外珍惜。在古老泥沙三十里开外的中岭山中,住着一对父母早逝的年轻夫妻。有一年遭遇百日大旱田地失收,小两口日子过得格外清苦,夫妻俩精打细算勤俭持家共度难关。家里只剩下一酒杯盐了,两个人不敢多吃、舍不得吃。有一天,丈夫到离家很远的山上做事只拿了一个耳锅,没有带中午饭。妻子早起忙完家务发觉丈夫什么都没带,油盐罐里一点巴底盐还是原复原,晓得他会在山上搞野菜当饭吃。心想,男人搞重事硬是不吃点盐没得劲哪么奈得何?快到中午的时候,妻子用挑儿刮了一点盐、带上一罐茶给丈夫送上山去。走到中途,看到路边树上的野樱桃熟了,便顺手摘下一把带上。到了丈夫搞事的地方,妻子又在田头岩边采了一大把嫩苦瓜芦叶,用山泉水浸湿洗净后生火做“饭”。说是做饭,其实就是清水炖的苦瓜芦叶,外加一丁点盐。两人边吃边下时,妻子想起路上摘的一把野樱桃,便一齐放在耳锅里炖起。再吃时觉得不那么苦,有一丝儿甜,夫妻俩你奉我送,吃得有滋有味。

打那以后,樱桃清炖苦瓜芦成为夫妻俩的家常便饭、席上之珍。再以后,一传十、十传百,成为土家人的待客美味。一乡里土秀才听说这个“发明”经过后,就给这道菜起了一个见证夫妻情深、喻意深刻的名字——叫同甘共苦。

三面红旗·大盖碗肉

吾之文友马先生文采有名、卵谈出名,少有人知其“美食家”美誉亦闻名。一日闲暇拜访马君,聊起石门土家名菜,方知其中奥妙。

到湘北山区农家作客,主人总是在炉子中间摆上一大碗大片肉,细看却只有“皮面三大块”,肉片下边则另有乾坤。或豆豉掺瘦肉,或筋肉炒酢辣椒,或是酶干醃菜加肉加其他,主要是随主家特有而烹制,其味极为丰富鲜美。但皮面三大块片片肉虽简单却大有讲究。其俗

名叫“盖面子肉”,雅称实为“三面红旗”、“旗盖肉”,源出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初。

发明此菜者乃桩巴龙传说发源地一个姓马名百能的土家厨师。那时“总路线、大跃进、人民公社”热潮将退未退,“三面红旗”深入人心,却遇三年困难时期。粮少肉不多,日常瓜菜代,生活条件非常有限,然而土家人好客好面子的习惯依然如故。一次,百能厨师砍三斤猪肉一家子混了半个多月,掐掐捏捏还剩下半刀肉。不想亲家公刘一守突然造访,马百能恐慢殆贵客,一时拿不出什么

“三羊开泰”“四季发财”等好菜,又舍不得把那半刀肉一勺烩。于是一边吩咐老妈子陪亲家公喝茶说话,一边想方设法弄饭搞菜。他绞尽脑汁终于急中生智,摆了一桌“三国演义”款待亲家公。说是“三国演义”,其实就是“一荤两素”。两道素菜是“刘公砍桥”、“游龙戏凤”,主菜便是“三面红旗”。“刘公砍桥”其实就是将两根黄瓜洗净均匀斜切成连环片后摆放于大碟子里,洒一点盐、放

一点辣椒沫,其余什么佐料都没有;“游龙戏凤”是用黄鳝肉条炖的北瓜花,也算是困难时期一大发明。“三面红旗”就是用半刀肉的一半煮熟,先切出三大薄片肥肉;再将余下碎肉掺以酸豆角、豆豉、青椒等放于碗底做垫,上面盖上肉片。

一切安排停当,便请亲家公入席说道:“今日亲家公光临寒舍,真是蓬荜生辉。因儿子媳妇外出,也无好酒好菜,只能和亲家高举‘三面红旗’,来个‘三国演义’,尝尝‘刘公砍桥、喝点‘游龙戏凤’的汤汤水水”。亲家刘一守先是莫名其妙,立时心头暗喜,终于能饱打一顿牙祭。待到桌边一看,头上如同泼了一瓢凉水。却是“生黄瓜,北瓜花,黄鳝炖缽当了家,三片猪肉薄如纸,薯米掺饭陪亲家”。因肚中早己饥肠辘辘,也不客气,半推半就坐了上席,马百能一旁作陪。两人寒喧几句,喝了几口薯干白酒,尝了几块醃黄瓜,马百能举筷指着碗中三片肉说道,“这道菜名为‘三面红旗’,下为‘旗盖肉’。每夹一片就是揭一次旗,叫‘接气’,都要说句吉利话‘接地气’。这一揭是‘金玉满堂’,二揭是‘粮食满仓’,三揭叫‘嘎嘎儿好香’,来年就能杀猪宰羊。”说得亲家连连点头称是。

两人边吃边喝边涮卵谈,终于酒足饭饱。从那时起,这道土家厨师自创的名菜就这样传下来了,后来又有不少改进。但三片主肉由主人或当席贵客首夹的规矩一直没改,也不能把夹“旗盖肉”说成“揭面子肉”,那是对主人的大不敬。

分享 转发
TOP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