概述
孔最归属手太阴肺经,为手太阴肺经气血深聚之郄穴,具有清热止血润肺理气、开瘀通窍的作用,清肺止血的作用极强,是临床治疗咳血、便血、衄血之要穴。本穴首见于《针灸甲乙经》。“孔”,孔隙,孔窍;“最”,甚也,聚也。本穴为肺经气血深聚之郄穴,擅长开瘀通窍,治孔窍病最为有效和常用,故名。
穴性清肺止咳,凉血止血(根据其穴性,临床主要用于西医学中的急性呼吸系统疾病及某些出血性疾病)。
定位在前臂前区,尺泽与太渊连线上,腕掌侧远端横纹上7寸。
取穴方法伸臂仰掌,先取掌后第一腕横纹及肘横纹之间的中点,由中点向上1寸(量一横指),平该点水平线,在前臂外侧骨头的内缘(桡骨尺侧)即是本穴。
主治(1)呼吸系统疾病:感冒,咳嗽,气喘,咳血,咽喉肿痛。
(2)筋病:肩周炎,臂丛神经痛,肩臂痛,手指拘挛不伸,膝痛。
(3)其他:如急性吐泻,急性胃痛,中暑,小儿惊风,小便不利,荨麻疹等。
操作方法直刺0.5~1寸,局部酸胀,针感可向前臂部放散,针刺时避开桡动、静脉进针,以防出血。可灸。
经验总结
(1)本穴是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常用穴。
孔最为手太阴肺经之郄穴,是本经气血深聚之处,郄穴善治急症,因此对急性咳嗽、气喘、咽喉肿痛等呼吸系统疾病有很好的治疗作用,是这类疾病的常用穴,临床多施以泻法。临床所见本类病患,一般常规配用本穴治疗,疗效多较满意。
如曾治某一患者,女性,46岁,因工作原因而致过敏性哮喘3年余,以后经常不明原因的发作,经医院诊断为过敏性支气管哮喘,曾服用西药治疗,时轻时重,反复发作。本次到新工作地,因刚装修的气味诱发,故来诊。处方:孔最、天突、膻中。天突留针5分钟,余穴留针40分钟后,症状基本缓解。后继续巩固治疗3次,症状完全消失。
(2)本穴是治疗呼吸系统出血性疾病之要穴。
本穴乃肺经之郄穴,阴经的郄穴不但善治急症,而且还善治血症,这是郄穴之特性。用本穴可以清泻肺热,凉血止血,用于治疗咳血、衄血有佳效,无论急慢性均能治疗。
关于用本穴治疗出血性病症的报道较多,下摘录一则以供参考,郎建新用孔最穴治疗11例咳血患者[郎建新.用孔最穴治疗11例咳血患者.上海针灸杂志,,(5):48]均取效满意。
(3)本穴治疗痔疾出血有特效作用。
用孔最还能治疗痔,特别是痔伴出血者,尤为适宜,是治疗痔出血之首选穴,这是因为肺与大肠相表里之故,临床多配承山、支沟、二白、龈交运用。笔者用孔最为主穴治疗数例相关患者,疗效显著。
如笔者曾治一患者,女性,38岁,痔疮病史4年,本次发作1周,疼痛剧烈,大便时剧痛难忍,并伴有鲜血,用相关穴位治疗3次,疼痛改善,便血无缓解,后经加用本穴治疗2次,便血而止。本穴在治疗痔疾出血方面临床多有相关验证,疗效肯定,故值得临床推广运用。
(4)用本穴还能治疗消化系统疾病。
用孔最治疗急性胃炎、胃痛有很好的作用,即使对久治不愈的慢性消化性溃疡也有很好的功效,特别是在此处有压痛反应点的患者更有确定的治疗效果。这是根据经络所行之用,手太阴肺经“起于中焦,下络大肠,还循胃口……”之故。
高树中老师的《一针疗法》中曾有尺胃穴的临床运用,此穴定位于孔最下1寸的位置,运用原理同上,并且胃病患者在此处多有反应点(如压痛、条索状物)。当读本书后,每遇胃病患者,经仔细观察,确实发现不少患者在此处有具体反应点,特别是急性胃病患者表现更突出。
常用配穴(1)孔最配肺俞、尺泽治疗急性咳嗽。
(2)孔最配少商治疗咽喉肿痛。
(3)孔最配天突、膻中、定喘治疗急性哮喘发作。
(4)孔最配承山、二白治疗痔疾出血。
(5)孔最配肺俞、鱼际治疗咳血。
(6)孔最配合谷、大椎、治疗高热无汗,头痛。
(7)孔最配哑门、天突治疗声音嘶哑。
(8)孔最配风门、大椎治疗发热、咳嗽气喘。
注意事项本穴取穴时一般先定中点,再上1寸取之,一般不宜同身寸取穴,针刺时避开桡动、静脉进针。本穴虽然可灸,但临床较少用之。
古代文献摘录《针灸甲乙经》卷九:厥头痛,孔最主之。
《备急千金要方》:孔最,主臂厥热痛汗不出,皆灸刺之,此穴可以出汗。
《针灸大成》卷六:主热病汗不出,咳逆,肘臂厥痛屈伸难,手不及头,指不握,吐血,失音,咽肿头痛。
以上内容由“杏林墨香”订阅号独家发布。本文参考了《70个常用重要穴位》(杨朝义,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),更多精彩,敬请期待。
购买途径全国新华书店
医药专业书店
天猫,京东,当当,亚马逊等各大网站
长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