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有很多吃货小伙伴跟我说,现在大城市的食材跟小时候的味道相差太远了,感觉永远都吃不到小时候的味道了,为此我跋山涉水去到了偏僻的乡村去寻找各种食材,只因为想给我的小伙伴们寻找到小时候的味道,让生活在大城市的你和家人不仅品尝到家乡的味道,更有守护的味道。
因为食材都是当地农民自己种植或者自己手工制作的,还有一些是深山,水库野生的所以很多食材数量有限要提前预定,很多食材错过了就得等一年才能吃得上了!想预定的小伙伴赶紧加我
拉丁學名:Eleocharisdulcis
英文名:Water-chestnuts马蹄的功效与作用禁忌
別稱:馬蹄、水栗、芍、鳧茈、烏芋、菩薺马蹄的功效与作用禁忌
科屬:莎草科Cyperaceae,荸薺屬Eleocharis
莎草科荸薺屬淺水性宿根草本,以球莖作蔬菜食用。古稱鳧茈(鳧茈),俗稱馬蹄,又稱地栗,因它形如馬蹄,又像栗子而得名。稱它馬蹄,僅指其外表;說它像栗子,不僅是形狀,連性味、成分、功用都與栗子相似,又因它是在泥中結果,所以有地栗之稱。荸薺皮色紫黑,肉質潔白,味甜多汁,清脆可口,自古有地下雪梨之美譽,北方人視之為江南人參。荸薺既可作為水果,又可算作蔬菜,是大眾喜愛的時令之品。
中國長江以南各省栽培普遍。安徽無為、廣西桂林、浙江餘杭、江蘇高郵和福建福州為著名產地。用球莖繁殖。萌發後,先形成短縮莖,其頂芽和側芽向上抽生的綠色葉狀莖細長如管而直立。葉片退化成膜片狀,著生於葉狀莖基部及球莖上部,光合作用靠綠色葉狀莖進行。自母株短縮莖向四周抽生匍匐莖,尖端膨大為新的球莖。穗狀花序,小花呈螺旋狀貼生。小堅果,果皮革質,不易發芽。
種荸薺於15℃萌芽,25℃開始分蘗,30℃植株旺盛生長,氣溫降至20℃以下時球莖形成。一般在早春選頂芽和側芽健全的種薺在室外苗床育苗,經常保持濕潤。約15~20天即可成苗,供大田栽植。株行距一般30厘米×60厘米,畝栽約穴。分蘗和分株期間保持一定水層並追施氮肥。球莖形成前追施磷肥和鉀肥,對提高產量和改進品質有顯著效果。主要病蟲害有枯萎病、螟蟲等。荸薺球莖約含碳水化合物21%,蛋白質1.5%,可生食或熟食。也能加工罐藏或作提取澱粉的原料。中醫藥學認為有止渴、消食、解熱功能。
功效:荸薺中含有磷是根莖蔬菜中最高的,能促進人體生長發育和維持生理功能,對牙齒骨骼的發育有很大好處,同時可促進體內的糖、脂肪、蛋白質三大物質的代謝,調節酸鹼平衡。因此荸薺適於兒童食用。英國在對荸薺的研究中發現了一種不耐熱的抗菌成分——荸薺英。這種物質對金黃色葡萄球菌、大腸桿菌、產抽桿菌及綠膿桿菌均有一定的抑製作用,對降低血壓也有一定效果。這種物質還對肺部、食道和乳腺的癌腫有防治作用。荸薺還有預防急性傳染病的功能,在麻疹、流行性腦膜炎較易發生的春季,荸薺是很好的防病食品。荸薺是寒性食物,有清熱瀉火的良好功效。既可清熱生津,又可補充營養,最宜用於發燒病人。它具有涼血解*、利尿通便、化濕祛痰、消食除脹等功效。
適合人群:是大眾食品。兒童和發燒病人最宜食用。
適用量:每次10-個左右。生吃、熟吃都可以。荸薺屬於生冷食物,對脾腎虛寒和有血淤的人來說不太適合。
分佈
原產印度,中國主要分佈於廣西、江蘇、安徽、浙江、廣東、湖南、湖北、江西等低窪地區。
莎草科荸薺屬植物荸薺Eleocharisdulcis(Burm.f.)Trin.exHenschel[E.tuberosaRoemetSchudt.;E.plantagineaR.Brown.],以球莖及地上部分入藥。秋末割取地上部分,曬乾;球莖可新鮮採用。
用途
荸薺口感甜脆,營養豐富,含有蛋白質、脂肪、粗纖維、胡蘿蔔素、維生素B、維生素C、鐵、鈣和碳水化合物。可以生吃,也可以用來烹調,並可製澱粉。
生長環境
荸薺屬多年生草本水生植物,喜生於池沼中或栽培在水田裡。它的繁殖採用球莖亦稱果球進行無性繁殖。荸薺喜溫愛濕怕凍,適宜生長在耕層鬆軟,底土堅實的壤土中。在栽培上,要求有20—25厘米的耕作層,這樣既利於球莖的生長發育,又不致球莖深鑽,個體發育大小均勻整齊一致,也有利於掘收。耕層過粘,不利於球莖的膨大,腐殖質過多,球莖的含糖量降低,甜味差。它適宜在淺水中生長,在營養需求上,要求氮肥較少,磷肥較多。
在整個生長期中,要求有充足的光照。其全生育過程如下:
(一)萌芽:氣溫達10~15℃時,80%以上球莖可萌芽,同時抽生髮芽莖,並向上抽生葉狀莖,當幼苗有5~6根葉狀莖時,便向下萌生新根。
(二)分蘗與分株:7月底~8月初移植的薺苗,3~5天返青後,發芽莖頂端的保質莖,向上抽生葉狀莖,經不斷分蘗,形成母株叢。與此同時其側芽向四周發生若干根匍匐莖,伸先3~4節10~15㎝後,其頂端肉質莖的頂芽,繼而向上萌生葉狀莖,連續分蘗,又形成新的分株。如此反复地分株和分蘗,株叢隨之逐漸擴大,葉狀莖數直線上升,一株地上莖數可擴大到~根。氣溫在25~30℃時,分蘗分株發生最快。進入9月份後,氣溫逐漸下降,光合產物的積累量則逐漸增多,匍匐莖的生長由水平方向轉而朝土下斜向生長,俗稱“下帶”。10月上旬以後,不再產生葉狀莖,此時所有的匍匐莖先端開始膨大,球莖開始形成。荸薺的產量取決於球莖的數量和大小,而後者又是由分株的次數及地上莖的數量和質量決定的,正如前述,氣溫在25~30℃時分蘗分株發生最快,一個分株約10~15天發一檔分株。在我地一般可發生分株2~3檔,多的可達5~6檔,全株共有分株30~40株。9月下旬以後,氣溫下降明顯,不再發生分蘗。因此,爭取在適宜氣溫下,取得一定合理分株數,保證地上葉狀莖的數量和質量,荸薺最好要在7月底移栽完,最晚的移植也不能遲於立秋。
(三)開花與結薺:當植株基本上停止分株分蘗,地上莖的同化物質便大量向地下貯藏器官即球莖運送,這時葉狀莖頂端抽生穗狀花序,進入始花期。與此同時,地下部也相應抽生結薺莖,地上開花盛期,也是地下結薺期。寒露(10月上旬)時球莖已成形,小雪(11月下旬)後,地上莖逐漸由上向下枯黃,球莖此時充分成熟。球莖皮色也由白色轉變成黃棕色至紅褐色。冬至(12月下旬)至小寒(元月上旬),球莖內糖分含量最高。
(四)對水、肥的要求:薺苗定植後,要求較高土溫以利返青分蘗,宜灌淺水穩苗。隨著分蘗分株增多,蒸騰量加大,應逐漸加深水層,促進地上莖群體形成。封行後灌深不,控制分蘗分株形成,提早結薺,球莖增多、增大,但應控制氮肥用量,防止徒長。荸薺整個生長期都不能缺水,如不徒長不應擱田斷水,特別是球莖膨大期,更不宜缺水。荸薺株叢多而大,結球薺期所需各種養分及同化物質也多,因此基肥要足。在分蘗分株時段要求充足氮肥,更不可缺肥,以保證荸薺夠苗株足。進入結球期後,則不宜再施氮,否則徒長,引起倒伏,影響結球,並加重病害的發生。鉀素對改善球莖的品質,促進氨基酸、蛋白質析合成和糖分、澱粉的運轉積累有重要的作用,除作基肥外,還要在荸薺生長期追肥鉀素,此外,充足的鉀肥還能提高植株的抗病力。磷肥對荸薺也有類似的效應。所以種植荸薺一定要氮磷鉀肥三要素配合,尤其在始花結薺期前後不可缺少磷鉀肥。此時如能噴施葉面肥,或磷酸二氫鉀等,都可收到球莖粗大、提高產量的效果。
功能主治
球莖:清熱止渴,利濕化痰,降血壓。用於熱病傷津煩渴,咽喉腫痛,口腔炎,濕熱黃疸,高血壓病,小便不利,麻疹,肺熱咳嗽,矽肺,痔瘡出血。
荸薺的栽培
①選地與茬口搭配
荸薺的生命力較強,可利用排灌方便,陽光充足,土層肥沃的窪地、水田栽植,土質以砂壤土為好。荸薺具有貼犁底層著一的特性,栽植前將藹田淺耕淺耙2~3次,使田土平整,成泥糊狀。耕前施基肥。荸薺可與水稻和多種水生植物接。生產上,通常將4月催芽,6月移植,立冬前後收穫的荸芥,稱“早水荸薺”;5月催芽,7月栽種,冬至收穫的荸薺稱“伏水荸薺”;6月底到7月初育苗,7月下旬以後栽植的荸薺稱“晚水荸薺”。前茬為早稻,採用早、中熟品種,立秋之前收割,栽植晚水荸薺,10月中下旬採後,再種油菜。前茬若為蓮藕,採用草熟藕種,立秋前採收,栽植荸薺;前茬若為茭白,宜採用早熟兩熟茭品種,可邊採收夏茭,邊套栽荸薺。也可等夏茭採收後再栽荸薺。小暑以後將薺苗套入席草行間,大暑前後收去席草後,留荸薺生長。荸薺不宜連作,連作球莖不易肥大,產量較低,同一塊田地一般2~3年栽植1次。
②培育壯苗
育苗時間因移栽時期而定。早水荸薺因前期氣溫低,在移栽前40~45天(3月下旬至4月上旬)開始育苗;晚水荸薺因育苗時氣溫較高,在栽植前20~25天育苗。育苗方法包括催芽、秧田準備、排種和秧田管理。選薺芽粗長、球莖扁圓端正飽滿、大小適中、表皮光滑、深褐色、無病無傷、符合品種特徵的種薺催芽。早水荸薺於清明前後催芽,選在避風向陽的室內,周圍圍成一圈,內鋪濕稻草10厘米左右厚,將種薺芽朝上排列在稻草上,疊放3~4層,上面覆蓋稻草或水草,每日早晚淋水,10~15天,後當芽長1~2厘米時,除去上層蓋草,繼續淋水保持濕潤,20天后當葉狀莖長高10~12厘米,並有3~4個側芽萌發時,即可移入育秧田。伏水荸薺或晚水荸薺如催芽前種薺表皮皺縮或已萌芽,可先將頂芽摘去1~2毫米(使出苗整齊),浸水晝夜後取出疊放,保持濕潤,2~3天后便可全部萌芽,排入育苗田。一般每公頃秧田薺秧可供大田77~公頃栽植。每公頃大田用種量:早水荸薺~千克;伏水荸薺、晚水荸薺薺因栽植晚,栽植密度要大,加上因貯藏期長,溫度高,種薺損失較多,每公頃需種薺~千克。秧田分旱秧田和水秧田兩種,二者都應選在排灌方便、地勢平坦、陽光充足的田塊。旱秧田先上足土糞,將田中土鋤細,作成畦,畦寬1.2~1.5米,畦溝寬0.3米,田四周築土埂,夯實,以保存水分;水秧田的做法與水稻秧田相似,上足農家肥後做成畦,畦寬1米左右,畦溝內灌水。生產上多用水秧田育秧。將催過芽的種薺,按球莖間距15厘米見方,排在秧田畦面上。排種時將種薺薺芽朝上,按入泥中,保持芽頭高低一致。排種後澆泥漿1~2次,露出芽尖。夏季高溫時排種,就防止烈日曬枯幼苗。在畦面澆過泥漿後,搭上棚架,晴天上覆草簾遮蔭,保持土壤濕潤,夜晚揭簾露苗。10~15天后當葉狀莖長10厘米左右時,去掉棚架煉苗。苗齊後澆稀糞水1次,並保持1~3厘米水層。當薺秧高20~25厘米,並有5~6根葉狀莖時即可栽植。秧田期20天左右。早水荸薺都用分株繁殖,球莖在室內催芽育苗後,於立夏到小滿期間移入秧田,苗距適當稀些。夏至以後,球莖四周抽生分株,即可拔起分株栽植。
③移栽
栽前先拔好薺秧,洗去厚泥,去掉葉狀莖簇生而纖細的秧苗。因這種秧苗栽植後,不易發生分株,俗稱“雄荸薺”。如秧苗發生許多分蘗和分株,應將母株分成3~4股。如秧苗葉狀莖過長,應割去削頭,留40~50厘米,以防栽後折斷。栽植密度,因栽植時期、土壤肥力和秧苗素質而異。高密度栽植不但不能增產,反而由於地上部分生長茂密而易引起病蟲害和倒伏,造成減產;基本苗不足,單位面積株數不夠,結果產量也不高。早栽田,生長期長,發棵量大,行穴距可為50~60厘米見方,每穴一株或具有3~5根葉狀莖的分株一叢,每公頃3.7~4.5萬株;遲栽田應加大密度,行距40~50厘米,穴距25~35厘米,每公頃3.7~9萬株。栽植時應深淺適宜,過淺發棵少,結薺也小;過深發棵慢,結薺深,不易挖取。帶種薺的秧苗,應以球莖入土8~10厘米,根繫著泥為度。如用分株,應先將根部理齊,栽入泥中12~15厘米為宜。
④水肥管理
大田基肥在耕地時每公頃施農家肥3~4.5萬千克,過磷酸鈣~千克。栽後適宜的追肥時期是在分蘗、分株初期進行,以促進植株早發棵。追肥量多少因移栽期和土壤肥力而異。早水荸薺生長期長,以基肥和追施有機肥為主,可在移栽後15~20天、開花前期各追施1次人糞尿或尿素,追肥量不宜過多,以免植株徒長,容易引起病蟲害和倒伏。伏水荸薺施肥量適中。晚水荸薺生長期短,為爭取短期內發棵封行,應根據土壤肥力適當加大施肥量,並以追施速效肥為主。追肥2~3次,可在栽後10~12天第1次追人糞尿每公頃1.4~3萬千克或尿素~千克,以促進提早分蘗分株;第1次追肥後8~10天第2次追施素75~千克;第3次追肥根據全田生長情況適量追施,一般在開花前追施尿素45~75千克,以促進結薺。第2次追肥量不宜過多,以免植株貪青,延遲結薺期,影響產量。同時應在分蘗分株期及時噴灑地果壯蒂靈,加大營養輸送量,提高荸薺產量。追施時如氣溫較高,糞水濃度宜稀,尿素應在露水乾後撒施,以免燒傷莖葉。可結合追肥,在薺面封行前中耕和除草3~4次。球莖形成期,嚴防人畜下田,以免踩斷地下匍匐莖。荸薺一生需水量大,栽後田間不宜缺水。一般移栽至分蘗分株期,田間保持2~3厘米淺水層。如薺田淤泥層深,可在栽後25~35天放水曬田,以促進根係發育和控制無效分蘗。秋分以後為地下球莖膨大期,水層應加深到5~6厘米。球莖成熟後,應在採收前10~15天放乾田水,以利於下茬種植。如需在第2年春季採收,冬季田間應保持濕潤,表土不應乾裂,以免凍傷球莖。
⑤病蟲害防治
蟲害主要有蝗蟲、蚱蜢等。發生時可用氧化樂果或敵殺死防治。病害主要有枯萎病、莖腐病、菌核病等,農民稱“荸薺瘟”,是由這幾種病害共同作用的結果。多發生在高溫高濕季節,發病早,蔓延快,危害大,是荸薺毀滅性病害。發病初期,病斑呈暗綠色,水漬狀,後期擴大成黃色大斑。防治方法:一是杜絕菌源。催芽前將種薺用25%多菌靈倍液浸泡8~10小時,排種前將有芽球莖浸泡1~2小時;苗床地和大田前2~3年不應栽過荸薺;薺田水源應清新,不宜串灌。二是及早防治。發病初期可用50%多菌靈可濕性粉劑水稀釋~倍,或45%代森銨倍液,或70%托布津倍液,每隔5天,連續噴施2~3次,防治效果較好。
⑥採收、選種與貯藏
荸薺採收期可從霜降開始到第2年春分為止。早期採收的球莖,肉嫩味淡皮薄,不耐貯藏。冬至到小寒,球莖皮色轉為紅褐色,味最甜,為含糖量最高期,此時採收最適宜。以後球莖含糖量逐漸減少,表皮增厚,皮色加深,變為黑褐色,表皮之下又產生一層黃衣,品質變差,所以商品用球莖宜在越冬前採收。採收方法:一般在採收前一天放掉田水,因球莖主要集中在9~20厘米的土層中,先扒掉上層8~9厘米泥土,然後將下層土扒出,用手仔細捏出球莖(群眾稱“摸荸薺”)。如搶種茬口(如油菜茬或小麥茬),應在採收前10~15天排水晾乾,用叉挖取。商品用球莖挖出後,剔去破損的球莖,將完整的球莖連附泥曬乾,入窖後,可貯存到第2年4月份。荸薺的產量與品種、栽植期、水肥條件等有關。早水荸薺每公頃產3~3.7萬千克;伏水荸薺2.2~3萬千克;晚水荸薺1.5~2.2萬千克。晚栽荸薺減產的主要原因是單球莖減少,大多為2~3級(10~15克)中、小球莖。種薺應在春分左右挖出,挖前先剪去指甲,取球莖,挑選皮色深,芽粗短,無破損,個大帶泥的球莖,攤置蔭涼處至八成乾,以球莖表皮未皺為宜,撒幹細土使球莖外表沾著幹泥,然後進行貯藏。貯藏場所應地勢較高,溫度變化較小。種薺貯藏方法有兩種:一是窖藏法。貯種~千克的地窖,挖穴長、寬、深各為厘米,窖底略寬。而後將種薺輕輕鋪入窖內,每放20~25厘米厚度的球莖,上撒幹細土一層,以吸收球莖中散出的水分,如此層層堆積,至離窖口20~25厘米時,其上鋪幹細土封口。窖口擱木板,以免意外壓壞球莖和催芽育苗前便於開窖取種。另一種是堆藏法。將種薺堆積在地面上,四周用圍席圍住,其大小,根據貯種量而定,堆藏的方法和窖藏一樣,一般堆高不超過厘米。圍席外用河泥塗抹,堆上蓋土和稻草,塗泥封頂。
最近有很多吃货小伙伴跟我说,现在大城市的食材跟小时候的味道相差太远了,感觉永远都吃不到小时候的味道了,为此我跋山涉水去到了偏僻的乡村去寻找各种食材,只因为想给我的小伙伴们寻找到小时候的味道,让生活在大城市的你和家人不仅品尝到家乡的味道,更有守护的味道。
因为食材都是当地农民自己种植或者自己手工制作的,还有一些是深山,水库野生的所以很多食材数量有限要提前预定,很多食材错过了就得等一年才能吃得上了!想预定的小伙伴赶紧加我